2021年3月20—22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線上線下同步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邁上現代化新征程的中國”。
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倡議下,論壇首次設置職業教育議題,魯昕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黃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王復明,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福茂集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趙安吉,世界技能組織前主席西蒙?巴特利六位嘉賓圍繞“職業教育開新局”主題,探討職業教育的未來如何與國家發展更好緊密結合,并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魯昕以“增強職業教育適應高質量發展能力”為題,闡述了職業教育適應什么、怎么適應。她認為,職業教育發展問題是個全球性的議題,它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全球發展的問題,今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首次設置職業教育議題,為中國職業教育能夠站在世界平臺提供了歷史性的機會,對中國職業教育來講,也是一次開拓性的歷史時刻。
魯昕表示,剛剛閉幕的兩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綱要》19篇、65章、192節,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規劃了2025年、2035年的許多量化指標項目,這些指標的完成都需要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具備什么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的人?具備哪些數字化能力的人?如何適應今天時代的發展?

聚焦六大領域,適應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對“十四五”時期提出了高質量發展要求,對教育的定位是建立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對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是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無論是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還是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提高就業質量,增進民生福祉,都要求職業教育加快發展、高質量發展。
魯昕強調,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教育在中國整個高等教育版圖當中具有相當的比重,未來職業教育大有可為。調整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是“十四五”時期的重要任務。“十四五”期間,中國政府非常努力推進教育改革與創新。
職業教育發展應當聚焦六個領域:一是助力科技自立自強;二是助力支撐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三是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四是助力數字中國建設;五是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六是助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
加強專業建設,對接十四五任務
魯昕表示,“十三五”以來,中國建成了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年均向社會輸送1000萬畢業生,這些畢業生工作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的畢業生。職業教育著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勞動力受教育年限,為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從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頂層設計,到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任務導向,再到2020年,推進職業教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暨專業目錄修(制)訂工作的前瞻布局,七年間,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目標逐步推進。尤其是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是職業教育“一盤大棋”中的關鍵落子,對中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十四五”時期,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要按照高質量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結構來研究調整高等教育結構。用專業對接“十四五”發展任務,專業是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基本措施。當前,以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創新,對人才的素質結構、能力結構、技能結構提出全新要求。職業教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勢在必行。
職業教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一體化設計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專科、高等職業教育本科不同層次專業,共設置19個專業大類、97個專業類、1349個專業,其中中職專業358個、高職專科專業744個、高職本科專業247個。新版專業目錄精準對接“十四五”各項任務,涵蓋了國民經濟所有領域,也覆蓋了數百萬個工作崗位。該項工作自2020年7月正式啟動,經過半年多的反復研討,取得預期成效,教育部已于日前正式發布。
新版專業目錄具有鮮明的十大特征,即專業對接新技術崗位、專業對接新職業崗位、專業對接新業態崗位、專業對接市場化需求、專業對接卡脖子難題、專業對接智能化生產、專業對接智慧化管理、專業對接精準化服務、專業對接數據化應用、專業對接數字化技能。以專業建設為發力點,以專業思維解讀和落實“十四五”發展任務,系統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四級強國工匠。
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成果通過“4+1”方式實現了一體化設計、一體化表述、一體化呈現,在專業名稱、專業內涵、課程體系、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等4個方面全面升級。中職、高職、本科、專業碩士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學生16歲開始進入職業教育這個類型,22歲大學畢業成為新的一類適應高質量發展,適應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時代的勞動者和接班人。
